|
媒体曝中国138县酝酿撤县设市 县改市再次高歌猛进
, B6 m& P! }, y, ^6 h" c+ m6 Z# b1 j1 R/ t1 Q
作者:中国民商5 t5 m) c0 f; M. D1 i8 l, l
9 i, `/ |! t( @4 s
“县制”消亡危机3 G7 i# p! S: W {( k: ~
6 }2 E+ t* {( U 沉寂16 年之后,“县改市”借“新型城镇化”之名,再次高歌猛进,大有卷土重来之势。据统计,至少有138个县酝酿撤县设市,广东、贵州、云南和陕西4 省就有60 多个县提出撤县设市。
+ |9 f; l: c9 h* q; D# Z/ q% y# h" O
( }. u% ]% U3 k) A: \# m “这是典型的政绩冲动,与加大县城和小城镇建设的战略意图背道而驰。对其中的胡作非为如不明令禁止,耽误发展不说,还会严重冲击农村社会稳定。”中国人民大学新型城镇化研究小组负责人彭真怀严词指责。
! s. R- o* E' ^ N, ]. w* _% z 1 ~; i; W- ?- P8 `: q8 J6 L& d' j
“县改市”会不会重新启动虽然仍未可知,但过多的县改为市或区,将冲击以县制为基础的治理制度,这不仅会造成虚假城市化,更会为中国未来发展埋下无可挽救的隐患。
/ v( l+ j6 i% r5 b5 W" X/ H
7 e A) M/ g8 }" h$ g5 ] “县改市” 出政绩0 {9 a( G9 Q3 Z! }" u
! y. W- T! T7 e3 D* L+ Z5 C, i G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县域经济迅速壮大,相应地要求行政权力和管辖范围扩张升级,县升格为市一度成为切实可行而又风光无限的扩张模式。' t) [, d! G. f# U5 U3 a" L
6 D7 O. l; @! B% o# g. H 仅1994 年-1996 年间,全国共有95 个“县改市”,其中,江苏、山东、浙江等省“县改市”较为突出,江苏苏南的县基本都升级为市。, l! G) U# \8 U: G, k
8 x+ ^7 `6 j" @; P1 [" _
对于县级单元来说,“县改市”之后可获得更高的税收返还比例、城市维护建设税等收入,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工业项目、水资源占用量等好处,在当时客观上这也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事实证明,改市之后,江苏、山东、浙江等省的县域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每年的全国百强县排行榜基本都被这三个省占据。
8 _/ c% A0 q- M* T( X% h5 w
1 E* h: K8 R# k! ^" h “在特定时期,县改市不失为一条有效的发展道路。”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认为,城镇化快速发展,就需要给中小城市放权,让他们有扩张和发展的欲望。如果一个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城市规划面积到位,财政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人口聚集达到一定的能量,自身的造血能力大幅度提高,就可以变成市,使农民就地变成市民。
! p0 `, W4 \. Z, w; C9 ~% W. f2 H- C
8 S6 y( B# o5 e) ]- z 然而这一轮的“县改市”风潮,被中央政府1997 年紧急叫停。彭真怀研究认为,中央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当时很多地方盲目追求县改市,冲击了县制为主要特色的传统行政管理系统,造成很多县级市出现“虚假城市化”弊病,比如市区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城郊比例失调,城乡概念模糊等等。( t# _3 R' i h \
1 J6 R+ _3 S; y5 ]" ^* |. g0 t “现在这些老毛病又发作了,简单把县一撤了之,搞硬生生的‘拉郎配’,甚至农民‘被上楼’,背离了新型城镇化的初衷。”他说。3 x) R/ j9 }2 y% F4 b
. ?3 ~7 {9 a8 F8 ~5 U: h3 W 如何释放县域经济的活力一直是行政区划改制的中心议题,不可否认,扩权强县无疑是城镇化的下一个增长点。“但我们要对新型城镇化重新理解,不能走入误区,甚至走向反面。”彭真怀表示。
: `3 q' A- d. X3 o; Q5 w, f
9 q& `0 n( k8 P! q& J# I0 r “省管县”遇阻 “县改市”回潮: ~$ m5 v+ ?( p+ |
6 ~: u3 @/ n( ^
“县改市”暂时被冻结之后,县级扩权的冲动没有得到释放,转而通过“省管县”的方式探路突围。5 c; a3 ~" z8 f# N* s9 }- E
- Z0 a" o1 J! i. G 浙江是最早推动强县扩权的省份之一。早在2002 年,浙江省按照“能放都放”的总体原则,将313 项原属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下放给20 个县市区,成为“省管县”浙江模式。
+ J, c5 S4 [# @6 \; T; i m3 P
9 }9 v# [- q w5 Q- H5 S 之后,中国许多省市开始推行财政“省管县”的单项试点,这被认为是强县扩权、壮大县域经济的重大改革举措,而在十年之后的今天,“省管县”已经处于胶着状态、踯躅不前。
# r4 @; B+ z+ N8 r' u$ d4 ?
9 Z/ C, E2 _( e @4 {" @ 虽然全国共有27 个省份1080 个县实行了财政省直管,但相对其他领域的改革,各地推进热情并不太高。从目前来看,具体的障碍就是地级市不愿放弃县的直接管辖权,不管是对经济发达县和不发达县都不愿放,都觉得管得越大越好。: P! T, y) S7 z" N7 o8 J
3 m/ \; K& I+ o0 Q: U. x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朝才认为,省管县的试点主要是财政权限的试点,在“财权”上绕过了市里,这对地级市冲击很大。而矛盾之处还在于,人事、发改这些权力还归市里管,县领导仍然受制于市,放不开手脚。3 \( w5 j( ~3 x k f+ A3 Y
7 g9 ?* @8 v+ D$ N! z$ b
强县扩权、省管县遇阻,县域转而寻求另外的方式来突破发展瓶颈,“县改市”再次进入视野。一些强县甚至准备了相关的上报材料,只待中央政府一声令下。/ n/ A: O- R, n+ e
4 Z `& @( I, b$ j% p$ i
但“县改市”的闸门并没有完全解禁,直至2010 年,民政部只批复了云南蒙自、文山两个县撤县设市,江西德安县部分区域设立共青城市的申请。/ k# Y* P m0 M6 _& W
! _( x# m' T0 G& n/ e' G4 x8 y: u
但今年年初,民政部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连续批准吉林扶余、云南弥勒“县改市”名单,这一动作被看作是“县改市”全面解禁的信号。
% D5 \9 | A$ E: U . h/ m" m$ G2 u) `" w0 X5 m# k( m5 O3 ]
加之,借助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东风,“县改市”风潮再起,引起专家学者的普遍担忧。. }, U1 f; {; W) n( d
/ m7 l& ^# i) a* A* i “很多人对新型城镇化缺乏常识性的判断,仍在片面追求城市空间扩张,大兴造城运动,借新城之名,行夺地、争地和占地之实,抬高房价和地价。”彭真怀说,如此放任下去,被严重扭曲的新型城镇化就会演变成一场灾难。- U8 c# p9 w$ ~. @
0 U- } x0 c$ U2 v “县改区”矛盾重重
w. G6 {; R1 S" ^" g
1 O# M- f8 J* t, R 从1997年以后,“县域”扩权并不是单线进行的,在“县改市”受困的情况下,撤县改区成了很多地方政府新的城市化突破口。
+ S. }5 T$ R4 G2 H+ x% A+ o
- N8 G& U2 O0 v8 T 根据民政部数据,全国市辖区数量从2000 年的787 个增至2011 年的857 个,县级市则从400 个下降到369 个。
) P4 W4 }' t q) \0 v/ {; l. r
3 m4 J \( R. l: i+ t5 E) w 在2009 年省财政管县等政策实施后,一些地级市政府担心所属县脱离自己的控制就纷纷把下属县改为区。# W' H; U) u! s O# e3 W& v
! p3 E1 B1 i) Q! U+ C/ Y, A
目前全国中心大都市已基本将周围的县(市)改为区。以广东为例,在珠三角地主要县(市)改为区之后,东西北地区县改区亦不少,去年广东清新县、揭东县先后撤县改区。
" n, t4 h: }$ Z3 l- @; r2 m : z, Y' e# j9 I" J6 I1 Y
一些百强县诸如顺德市、锡山市、吴江市等相继变为市辖区。广东增城市、湖南长沙县、四川双流县等发达县市也可能面临变区的命运。6 ?% l2 U4 s$ p7 \1 j* H
* }4 W8 o, [. Y
今年年初,“县改市”可能开禁的信号,一度让很多经济强县兴奋,并与“县改区”发生着强烈的冲突。$ t4 r; ?, [+ r9 z& O
6 w4 q5 t7 D/ T' F' w 5 月8 日,浙江长兴因“撤县改区”酿就一场风波。长兴是全国经济强县,行政区划隶属湖州市管辖。长兴县多年来就一直在为撤县建市做准备,没想到湖州却提出“撤县变区”。
) z6 N+ ~3 t/ r
) U# y7 G6 B: l; X; H) W4 E7 B$ q 长兴作为浙江财政“省直管县”,财政80%留给自己,20%交给省里。变成区之后,一半要交给湖州。这引发了长兴县委四套班子、企业和当地群众的强烈反对,并联名发出措辞严厉、态度坚决的“一封信”:“假如湖州市委、市政府一意孤行,长兴县所有党政机关、乡镇(街道、园区)的一把手也将集体辞职……”
7 w8 M/ p J1 U3 u* U+ ~# R( j % p& s3 r9 ~5 h- ]* ~
在县改区方式上,县级政府与地级政府显然存在不小的利益冲突,面对汹涌民意,湖州市决定暂停“撤县设区”计划。. p8 j/ @( M" H0 X. W5 l( O
; j9 _' i5 G8 B6 H+ v) T
“最根本的还是地方利益之争”,竹立家说,相比之下,县级政府对“县改市”更为渴求,而地级市则更迫切地希望“县改区”。这两种力量此消彼涨,一直在较量。. w2 g" r; M% c0 ?6 U
" U" L+ x* M9 E* G* Z1 O 地级市喜欢“县改区”,一是为壮大本身的经济实力,二是获取更多的财政资源,三也是市领导政绩的表现。”竹立家说。, q g. X' B+ M) p- S
2 b" v0 L: a% {" u' o: `5 @
“县制”的未来- A# N. p% W! t+ E, B" k% Y: r) Q
0 ?( w# L. v$ d, @2 Y) {9 P 中央政府力推新型城镇化之后,各地政府都在快马加鞭,把“县改区”、“县改市”变成抓手,借此寻求更大的发展权限、更大的发展空间。
5 m% Z* l$ M3 ?4 S% \4 @+ j" Y
4 I) s1 Q0 D7 O9 K; V% J 学者质疑,无论是撤县设市、设区都不能盲目推进,这不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6 F, N' J- H7 r X ! \8 c, g# F# X5 s: t$ n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李力行,研究了大量的县改市案例,他发现,尽管县级市相比于县,财政收入扩张更快,但在创造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方面,以及在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指标方面,县级市都没有明显胜过县。这说明,在民生方面,“县改市”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改观。4 f5 ?1 K2 z9 I% e8 l$ K
% [9 l5 J$ T7 g) I9 g+ K
同样,对于县改区,竹立家研究的结果是:
& R5 k" g) X- u7 @; t ' A+ `# r3 X6 r1 b
大量的县(市) 改区,成为大中型城市扩张发展空间、获取土地的最好办法。一些本来自身经济发展较为突出的县(市)改为区之后,自身的发展动力也随之弱化。以顺德为例,在改区之前,顺德一直在全国领先,但后来就不如昆山、江阴等地了。
+ b: F7 t' ?. K
( I0 M* R0 z6 M! {8 E, w “一窝蜂地撤县设市、设区,反映出地方政府除了盯着农民的土地,抠土地财政,已经没有心思搞农业现代化、工业信息化了。”彭真怀在各地调研了解到,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扩大城市规模,搞行政造城。“有一个地级市,把城镇化指标逐级分解到县、到区、到乡镇,弄得官不聊生,民不聊生,民怨四起。”
s4 i% g/ I" t
4 ?8 W( W: s4 D0 F j 彭真怀表示,县改市或者县改区并不是此轮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和重点,“传统城市化,是为政府自己服务,政府要搞GDP,经济增长,要城市美化,要政绩;而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要为进城的农民服务,我们要重新理解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3 P& l3 Z% [; N6 W! m
/ x, I( i* _* \5 i
“撤县设区”把权力上收到地级市;“撤县改市”在名分上有了升格,这种翻烧饼的做法并没有实质性的民生意义。客观地看,这些地方政府简单地把造城作为做大经济总量的工具,实际上是在挑战最为敏感的社会安全底线。' t8 V2 x; b. ^$ ^( `/ \# Z \* s
& E8 f0 B3 K) k& Y; D) Z: H$ j4 t
彭真怀表示,必须坚决反对这种错误做法,既要走出新型城镇化就是片面抓城市的误区,更要走出新型城镇化就是消灭“县制”的灾区,防止这个重大的国家战略刚起步就被严重扭曲。: f0 L* C/ _$ C/ }(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