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姜遭遇大“跳水”,批发单价从9.6元跌至0.7元
3 `1 X+ l3 g4 i 菜贱伤农,姜农平均每亩损失1500元以上8 j. d3 c2 I6 S; p, ^
: B7 R7 Q& G0 }' W8 G" V" Y 去年飙升的姜价今年遭遇大“跳水”,产地市场批发价格从最高的9.6元/公斤暴跌至0.7元/公斤,达到近10年的最低水平。据农业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监测,今年以来生姜价格一路下滑,10月份,全国批发市场生姜批发均价为3.91元/公斤,环比跌9%,同比跌59.3%,部分地区姜农损失惨重。- G- ]' ~/ F! M; x0 w. ~
' ?8 D2 Z! B. u$ s" X 山东省农业厅的调查显示,目前安丘市姜蒜批发市场生姜交易价为0.8—1.2元/公斤,最低跌至0.7元/公斤。潍坊市出口企业生姜收购价为1.0—1.2元/公斤;龙头企业按合同价收购价稍高,为2.4元/公斤。* S/ R- K, N) p. P+ _8 l m! N
! u+ Z9 e! M3 ?4 | 事实上,生姜价格多次在暴涨暴跌间轮回。从产地情况来看,姜价暴跌导致姜农明显亏损。据山东省农业厅测算,今年每亩生姜生产成本(不计人工费用)约为6000元,按目前价格水平,姜农种植1亩生姜至少亏损约1500元。
; z% q* s7 q) k3 s. t% h0 k; @$ E' f' F3 \
农民在涨价预期下盲目扩种,供给过剩,价格暴跌
3 [ w& D5 F5 A9 r3 ~- s
+ F; m/ U# t" u; v6 x 今年生姜价格为何波动如此之大?/ x. j; t' s/ o9 {
2 z# D7 D9 h* }0 `, r; T1 K$ X 业内人士分析,供过于求是价格暴跌的主要原因。受去年姜价大涨诱惑,今年农民种植生姜积极性高涨,不仅山东主产区增加了种植面积,河南、辽宁等地农户也开始种植生姜。此外,去年生姜价格处于高位时,部分姜农储存大量生姜待售,今年价格持续下跌,高价储存的生姜不仅无法顺价销售,还挤占了新姜储藏能力。据山东省农业厅调查,目前陈姜库存量约占去年产量的20%。部分姜农由于缺乏存储设施,只能将新姜低价抛售。
( Q9 Y/ w" u. R. r2 ]% f; }: s& P* A, v
不止姜价如此,近年因游资炒作而身价暴涨的大蒜、绿豆、辣椒等农作物也都遭遇大幅降价,主要原因是农民在涨价预期下盲目扩种,市场供给过剩,价格暴跌。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往往农产品涨价时农民收益最少,降价时农民却承担着绝大部分损失,有的甚至血本无归。而一旦某种农产品出现“价贱伤农”,必然会导致下一年种植面积减少,这又为新一轮的暴涨奠定了基础。纵观近年来的生猪、大白菜、马铃薯、大蒜等农副产品,无不演绎着这种暴跌暴涨行情。, `6 m* ]" q( @% H
; _( c* V4 m r4 _' ~ 政府不应在菜价高涨时调控,菜价低迷时不管
* h6 O1 A% ]. P# X( w+ D
& f! a+ h- Y4 @ q* P2 {8 I 如何使农产品价格走出暴跌暴涨的怪圈?* M/ O9 a; Z, n' k
/ F! Z: f0 w4 ^9 i, r; [, W9 A8 z 究其根本,一家一户的“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分散经营的农户无法及时、充分地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只能根据上一轮行情来调整自己的市场行为,盲目地“追涨杀跌”。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等多方面的作用,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供求信息,对市场趋势进行前瞻性分析,引导其根据市场需要来安排生产,按照供需关系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
* }1 ^. v$ u6 K3 ^, `* L7 O0 Z1 w% z
其次,政府的调控监管应当统筹兼顾,不应只在菜价高涨时实施,菜价低迷时,政府也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出台相应的调控措施,坚持扶持生产与保障供应相结合,切实维护菜农合理的收益。既关注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又关注农民的“菜园子”,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在保障城市居民民生的同时,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N$ }" H# }6 ~) c- Y, J
9 Y; H% Y& X% \0 C9 F- X9 }" D 防止农产品暴涨暴跌,最根本的还是从生产角度稳定市场。应加大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产业整体发展水平。鼓励农民“抱团”建立专业合作社,发挥规模生产的优势,增强议价能力和市场风险承受能力。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监督调控机制,关键是要强化农产品价格监督和预警。还应降低农产品储藏、流通成本,加大对农产品冷库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积极扶持一批公益性批发市场和社区平价商店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