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偷进入贪官家中的惊人发现[ 自我吹嘘 ] 来源:人民网首页
, P5 M/ l+ Y0 M! W3 ^
8 e5 z G0 p L* h7 v$ ]# }兰杰与同伙潜入山西忻州市园林局宿舍,进入公务员郭某家内盗走现金29.5万元及白金项链、白金手链、黄金项链、黄金戒指等物品。事后由于郭某不敢报案,兰杰等人又伪造证件以反腐为名勒索郭某及其家人。近日,兰杰及同伙已落网,郭某已被立案调查。(人民网)
% O& v2 ~6 }" a+ [' b
* K; F& }0 \% h" r# k这样的新闻颇有戏剧性。这不是法律的胜利,也不是反腐战绩,而是对反腐制度乏力的讽刺。小偷都能分辨贪官,而纪检部门、检察机关却发现不了,岂不滑稽?3 q& W4 w& s' M7 V6 Y
' F" @' v( h: p; O7 E试想:如果郭某保管好贵重物品,把钱存入银行或者藏好;如果小偷“见好就收”,只发“盗窃财”,不“越界”敲诈;如果郭某果断选择报案。贪官郭某还会东窗事发、戏剧性落网吗?
" i7 O7 u7 d3 L# X- U" y+ Y5 `# ]9 W0 g6 k( E% k, q5 H
近年来,意外落马的贪官不在少数,有小偷偷出来的,有情妇团曝光的,有夫妻反目的,有官员内讧的,有因天价烟露马脚的,还有颇为时髦的“日记门”、“短信门”。花里胡哨的反腐新闻固然夺人眼球,但是这也恰恰暴露出我国当前反腐制度设计存在诸多漏洞。
! [" @* J. O; y& s$ J% V
1 q) Y' z, {( @从根本上讲,反腐的关键在于,前移反腐关口,坚持“标本兼治、重在预防”,强化权力监督,推进官员财产报告制度。官员腐败已成事实,不仅大大增加监管成本,给国家与人民造成重大损失。没有“小偷”这样的反腐功臣戏剧性介入,有的腐败分子还会继续隐匿官场。8 b+ r& H% R0 J" J, @) r
4 G/ |+ d! t, y! x5 v6 }6 s( l K有道是,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推进官员财产报告制度,把官员及家庭成员的财产收入暴露在阳光下,是从源头约束官员贪腐行为的举措。不仅便于有关部门掌握官员廉洁自律情况,也有助于公众参与权力监督。“清廉国家”的反腐经验也证明了官员财产报告制度的必要性。
5 Y8 w( \0 F$ M4 Z9 ], d' k0 R
& v; \! b; |% z; a1 Z2 t在清廉指数排名第一的新加坡,公务员只要有超出收入的财产无法说明来源,就要被推定为贪污。新加坡之所以敢对公务员进行有罪推定,是因为新加坡建立了完善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财产申报中只要有不正当财产被怀疑,公务员就有必须澄清的义务,没有沉默权。美国的政府道德法案要求联邦政府雇员每年必须上交个人财产信息,越资深的官员,汇报的内容就越详细。如果隐瞒或捏造财产信息,可以刑事起诉。联邦雇员就连每笔超过两百美元的收入,也要提供来源。
. _' c9 Y6 u9 H1 J/ J6 Z, P2 h, L- ], W. a- O9 M: S7 i6 y
如果官员财产报告制度成为反腐利器,如果官员个人事项由报告走向公示,官员及家庭成员财产裸露在公众视野下,舆论监督力量被充分调动起来,对官员的权力监督逐步从内部监督转向外部监督,官员也会收敛几分。这将比查处几个意外落马的贪官更重要。否则,反腐败难免变成“隔墙扔砖头”,“砸到谁谁倒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