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q) c& w3 N# j& q5 \# r/ h z% M" `" I8 i d4 W5 T8 Y
9 z3 P5 H* n" F. n 0 e7 m. n2 n* F' {1 c; L/ @. M/ ^; Z然而,一旦你提出“恢复可负担性”并不只是房价下跌这么简单,或说“让房价跌”并不容易做到,你就会招致攻击——正如新任联邦住房部长罗品信(Gregor Robertson)遭遇的那样。当被问及是否需要让房价下跌时,他没有直接附和,结果惹怒了那些视“房价必须跌”为信条的极端住房活动人士。 ! D/ \5 O+ @) T9 K' L' |. F. M u 2 D2 a/ G4 [$ B ~ " F' X$ e. f# v: X3 O这其实反映的是一种政治上的“魔法思维”。对许多人来说,住房问题已变成一场世代与阶级之战:富有的婴儿潮一代压榨首次购房者的神话,在最近大选中成为便利的政治叙事工具。3 _; D0 Z/ B& w) }2 w, e& k
2 z/ S2 z+ ^. _8 ^ r' ` D
/ |$ ^# d; L7 z2 e0 Z) | x$ I2 l9 i6 F! @3 e! O
/ l5 O* ~. {8 z" f/ Q) w: t $ F7 ~1 D7 d8 A3 _9 u5 G1 z+ D: a- T0 G
还记得那张在社交媒体疯传的照片吗?一名年长男子对摄影师竖中指,被解释为“在向全国年轻人挑衅”。但事实是,那人当时针对的是摄影师和反自由党示威者,并非什么世代斗争。 - h! A; a$ ]% p6 C 1 [! `, ]! u8 U4 I: @ z3 I + s* G" v* ^' I8 h% N8 `而所谓的“保守党必胜论”并未兑现。最终民调显示,自由党在18至34岁选民中的支持领先于保守党,在老年群体中也胜出——虽然领先幅度不同,但足以打破“年轻人集体转向保守党”的说法。 / G* g4 C2 g" a' c: Q- } 0 ~4 I6 K- S" u6 [( c9 l. b/ y) I( [- |" p, |8 D+ M
这并非说房价问题不严重。虽然问题不像外界想象得那么普遍,但在部分地区、对某些人来说,确实已构成严重危机。但如CMHC报告所示,这一问题既不如某些人所说的那么简单(房价掉了就好),也没某些人鼓吹的那么容易(想办法让房价掉就行)。 : l* }3 c" {; I: C' Y ]! R" Q3 s. B% F
: A; A8 U, l( _/ B
政府为何总是对“让房价跌”这件事持保留态度?不仅因为屋主是人口和选民的多数,更因为他们多年都被鼓励把退休规划押注在住房资产上。如果在“追求可负担性”的名义下让他们财富大幅缩水,不仅会引发选民愤怒,鉴于加拿大家庭债务水平惊人,甚至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 k! V$ n4 ~+ {2 Z$ v! s! A, O8 ^ D5 M9 I# }$ _
4 o, L/ {9 E( p8 i. z+ g- ~
能做到让房价增长放缓,就已是相当大的政策成就——尤其是如果这完全靠增加供应实现的话。如果这都做不到,那也许是时候思考“遏制需求”的措施了——比如收紧按揭保险资格? 4 x) X3 X. P- r/ |/ L: [; d' m" Z2 X6 o6 R% ^4 v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