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 S! c: i$ Q) X: p引导、支持、服务高校毕业生和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培育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动能。力争到2022年,服务10万在外青年返乡就业创业。3 B/ D' J! y1 G3 }2 S; W8 Y1 X
5 @; N( p5 t" ]. e$ c: A, s' D
在外学子“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7 Q7 l$ s8 d4 K- f; j! H' M4 U* W& k9 d2 a8 u' u5 _% r' b
围绕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建设,培育一批乡村治理青年后备人才。到2022年,力争累计组织动员不少于1万名在外学生党员、团员“返家乡”兼职担任基层团干部。 + R' b1 Y: S+ w& r3 Q2 k. X7 C, `, b) ]4 I
国家将动员1000万青年下乡?) L: s: [7 ^* G6 q
* }8 L( O( M |/ t+ t1 z3 M
近日,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部分媒体、自媒体择其一点或择其几点,拎出了诸如“干大事!国家计划3年内动员1000多万青年下乡”这样的夸张标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g. u; H; L/ i1 n3 n8 _4 Y2 T+ ?- {8 R$ W% ?
可是翻开文件原文,讲的不过是“到2022年,力争组织超过1000万人次大中专学生,参与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1000万人次,翻转成1000多万青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简写成“下乡”。一些人听风就是雨,搞出个“大新闻”。 . v: F4 P! p. [3 w. ^4 V: m9 |' ]5 K9 i9 A
笔者在学生时代自身参与过、作为指导教师也带队指导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目前也在国家级贫困县挂职近一年,对于大学生下乡这一话题,我觉得有必要澄清一些误解。. c2 y4 N- M, h+ u9 [
& n7 ?- E: q3 u& L7 [+ d. B c* D, x2 I t! R3 ~% B- j- S/ O+ A W
8 Y; v- o5 m! T, p 一、“三下乡活动”不是“上山下乡运动”; J- y' x! E: u
1 j' J! M3 B( P( {# |1 q) C4 n- c
所谓“三下乡”,是指涉及文化、科技、卫生三方面的内容“下乡”,本质上是现代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相关知识的“下乡”。这个工作既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城乡一体化和国家内部区域间梯度发展趋势的自然产物,类似汽车下乡、家电下乡、资本下乡之类,我们不早就习以为常了吗? # Y* S4 p i5 P/ n& S8 J1 k9 k1 V) j4 I+ o
“三下乡”最早的推动主体,就是共青团系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团中央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到了1996年12月,中宣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从1997年起,“三下乡”活动开始成为多个部门协同推动的全国性活动,持续至今。. y! h+ }2 x7 G7 D: H
: T, R+ I2 j3 x1 R5 z- Z6 f 与此同时,大中专学生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充分利用高校学生暑假较长的闲暇时段,集中性地开展送技下乡、送教下乡、送法下乡、送医下乡、送艺下乡等。而其他部门如地方科技、卫生、教育主管部门,则多倾向于选择每年年初到春节之间,开展“三下乡”的集中示范活动,兼与“送温暖”活动相叠加,发挥更好的效果。 # ~+ P' Q/ U# X& ~% [& W. \! d q; U3 I5 [( d/ T 4 A$ ]1 f6 ]; f R3 J) ]7 u u, P% |; s) f9 ]/ X* C: i. } 因此,无论是团中央在暑期组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还是其他部门在年初组织的三下乡送温暖,都既是一种常规性的活动(至少持续20余年),也是一种限时性的活动(最多不超过一个月)。这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特定历史背景和经济社会条件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完全是两码事,没有可比性。- O" `; Z6 A5 _4 T7 B& q
! k/ j$ N/ L4 m' A' b0 k/ w 那么,“力争1000万人次”的这个数字是否合理?我并没有查到最近几年的暑期三下乡具体人次,但如果从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2831万人(这还没统计中专学生)这个基本盘出发的话,三年时间动员1000万人次的大中专学生参与暑期的三下乡活动,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misson impossible。6 t* M, O3 D8 j)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