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标题: NASA:四名宇航员将重返月球 并停留7天 (组图) [打印本页]

作者: 还珠格格    时间: 2019-2-17 23:33
标题: NASA:四名宇航员将重返月球 并停留7天 (组图)

" ?. n6 w8 g( f2 [: {7 @
7 M; A& j1 B1 k5 }+ z
. W+ T; j6 ~/ D. f  t/ E

; v8 J& \0 X+ h5 x& S: o/ f( D1 p/ S& o
! A3 c4 z) E# {$ i

( i* u" c0 r+ M" bA- A A+
NASA:四名宇航员将重返月球 并停留7天 (组图)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1 b# ^/ h: I5 B& d3 R

9 B" R# s6 W1 d6 V: }
; f7 |8 [0 t6 m9 K6 C1 E

  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正式公告,号召私营企业参与载人登月技术研发。此外,NASA还公布了2028年在私营企业协助下实现重返月球计划的宏伟路线图。

  


- e9 O) g9 \3 C6 @8 J% v
: E' S: O% n: y6 p' ~& F( a$ c2 _

  根据NASA发布的“广泛机构公告(BAA)”,要求私营企业在2019年3月25日之前提出登月系统登陆舱、太空加油系统和转运飞船的设计概念,期限只有一个多月。


. g0 i- Z/ v$ O9 a' r4 P  V% d5 f" V

, M4 S3 ^% z$ @# y
( E( N8 u# B- J- R

  

6 t+ P( l: H8 o: T

/ v3 v: o4 c# x

  NASA表示,这一项目的灵感来自商业轨道交通服务项目(COTS)。数年来,该项目同时支持了SpaceX公司的“龙”飞船和轨道科学公司(ATK)的“天鹅座”飞船的开发,两种飞船都被用于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物资。

  

& L6 Y5 Y. p" Z

* @8 b6 N9 _- _2 f2 B' z

  日前,NASA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在媒体圆桌会议上宣布,NASA计划于2024年进行第一次演示任务,包括登陆舱从月球轨道空间站(GateWay)出发在月面着陆。

  

: V# }* F( r- Z( c' r9 E

) ~- H2 U& {, P: b0 u5 b+ F1 l

  2026年,将进行第二次演示任务。

  


9 m7 c4 }) S$ @, T5 }
  P9 ~2 h9 w, H( W% r! l) w9 C6 f

  着陆器由登陆舱和上升舱组成,转运飞船先将着陆器运到距离月面100公里的环月轨道上,着陆器着陆开展探测任务,任务结束后再由上升舱提供动力返回GateWay

  


$ j, y" L% v' J8 G+ k% e; g9 U; N+ d* f" R

  2028年,4名宇航员将按照上述技术方案“重返月球”,并在月球上停留7天。

  

3 C: C" q3 t. b( F8 Z+ F
$ ~" [- {4 y* d' M( q

  布里登斯廷表示,此次登月我们不会只留下旗帜和脚印,然后回家,50年不再去,而是会留在那里。

  

* l  s3 R  B0 m; i9 x

& ]0 H0 ~5 |( S7 P: `

  我们将建设可持续的、可重复使用的月球系统。该系统包括支持人类居住、工作、以及燃料生产设施。我们将消除风险、改进技术,并尽可能多地将这些技术搬上火星

( _0 c' G5 r4 P. }( r' r
+ S- n7 A- v! P# {  ~, [7 ~' t
9 ?: U9 F* {% @& C
, o4 G# T8 f7 s/ k# _

& J; c1 b. T8 Q
! f- l$ w" L( k8 Z2 M& |. }! o  N: }1 k
; I. Y0 S1 v$ ]' f

1 r" _, g! |- t4 B
( g' v9 |* H2 x, w) d" f7 B& O
, _7 I- @0 i/ G, l# }, r2 _* A1 D4 e+ V. i7 J, [) B
) x2 l+ Y( o* P" K
. j. o2 z. B' @/ L

7 O0 J( u% ^, l! i0 {1 {7 y$ A




欢迎光临 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http://www.montrealchines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