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标题: 吓人 上海一小区房价从2万跌至63平40万 [打印本页]

作者: quebec    时间: 2014-12-15 21:56
标题: 吓人 上海一小区房价从2万跌至63平40万
吓人 上海一小区房价从2万跌至63平40万
2014-12-15 06:41 AM|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90| 评论: 0|来自: 北青报
' r* n; c, U( P' L
& w9 g5 `# S: ]% o; c

0 i; H) ~6 |' U  _
+ [, ]  f0 a. X* x" t6 ~4 {3 k& R- E8 R3 ]. {
3 \9 u. @/ I' Y) W* b# l* \2 \
: x# ]7 `# Z2 k
被网友称为“楼亲亲”的心圆西苑17号楼、18号楼
  失衡 5 y- J% P% _& O7 W. p
  如果秦女士知道接下去会发生些什么,也许她在发现两栋楼“倾斜”触碰之后,会选择低调处理,绝不声张。然而时光无法倒流,在上海浦东新区心圆西苑小区17、18号楼成为“楼亲亲”之后的短短20余天时间里,连锁反应还是如同多米诺骨牌,接二连三地发生。
$ G6 \7 X( ^/ u( n# D- R  房价迅速下跌、租户陆续撤离、业主焦虑不安……房子,作为当下人们生存的重心,它的丝毫变动,即使政府方面给出了楼体安全的检测结果,但仅仅是视觉上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也足以成为一根沉重的稻草,导致整个“生态”发生难以预料的失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楼亲亲”就像是一个隐喻,它似乎告诉我们,重心建立在房子上的生存状态,格外脆弱。 + N- g+ ?  j2 z; L2 M
  意外 5 m( d4 @% I( a  S1 C7 d
  她没有想到,房子也许是人们生活中最复杂的一件大事。   f8 B( ~$ y) \7 Q1 K2 w
  楼顶仍“挤在一起”。
. o- C8 g$ C' ~  S' N2 _' ]  12月5日下午,有相关工作人员来到心圆西苑小区,准备切割楼顶“挤在一起”的部分——女儿墙外侧的装饰线脚。不过,部分居民不同意,切割工作没能进行。
; q- u/ G5 U& {3 ]; q  小区开发商为上海心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所派代表陈彤准备挨家挨户征询意见,让业主投票决定是否同意。昨日,这项工作已经启动。 / z* O/ L) \! i3 s
  切割破损的女儿墙是居民代表此前提出的诉求之一。11月28日,业主代表到浦东新区信访办提交了20多条关于房屋质量的疑虑,其中要求先把挤在一起的女儿墙分开,然后再进行检测。12月4日,业主代表和相关部门进行了沟通。 : I/ L: C5 z) i3 m. Q
  “楼亲亲”的善后处理之复杂,远超出修缮本身。 8 Q" v0 D2 c) }. r
  最先发现“楼顶挤在一起”的是秦女士和爱人曹先生,但此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超出他们的预判,特别是事件“传出去”后房价下跌、租客退租,有业主指责她“不该这样”时,秦女士十分懊恼。为此曾跑到爱人的厂里大发脾气:“要不是你把媒体找来也不会成这样。” 8 F; ]: m4 Y3 @
  可是,曹先生也很委屈,他认为只有这样,事情才能被重视。其实,秦女士,还有其他业主,最初也希望媒体的报道能够促成问题解决。每当有外地媒体和央媒赶来,邻居总是把记者领到秦女士家里。在记者出示证件时,秦女士一边拍下来一边说,“不管你是真记者假记者,能把老百姓的心声传递出去就行。”
/ w- P/ k- U+ ?( W. V! ~3 B; w  那时候,秦女士无形中成为了业主代表,她当时的感受是:大家都担心房子安全,自己维护权益,也能帮到大家的话,有种很光荣的感觉。
, c) k- w' F  v% R& x* s  然而,她没有想到,房子也许是人们生活中一件最复杂的大事。
" v) |% p2 m1 `# s1 u5 ?7 F  动迁
  t) [$ e3 g! L  l  I8 H  这是全球第六家、中国第二家、大陆第一家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将来会繁华热闹。
; Y+ H8 }/ J. @6 H( b$ D& T' M7 ?  房子曾经被秦女士看作是下半生的希望。她是外来媳妇,二十多年前随前夫来到上海。动迁之前,她名下没有房子,租房居住。她曾说,这套房子让她后半辈子“充满阳光”。 0 {! C' }6 J1 h6 C1 D' M' d& C. L
  她不清楚自己将来的养老金有多少,在她的规划里,这套房子被用于“以房养老”,或者将来把房子卖掉,拿一部分钱回祖籍安徽买个房子,剩下的存在银行里攒利息。就像人们常说的,一个人买了只鸡蛋,开始打算鸡生蛋、蛋生鸡地滚动发展,最后达成期待的财富状态。 % t" q/ z5 O( b' I$ [" _" D! e
  可是现在,她不确定靠这套房子还能不能实现她的美好规划。 - n! j' [6 T, I
  秦女士和不少邻居此前都是川沙新镇黄楼地区赵行村的村民。据上海当地媒体2010年前后的报道,赵行村及其他3个村子在等待十几年后开始动迁,村址上将是上海迪士尼乐园的一期工程。一期工程涉及到的动迁居民,经过两年左右的过渡后,大都搬进了心圆西苑及附近几个动迁房小区。
/ j, G( t' D5 B$ }$ [  赵行村的村址如今已经成为一片工地,居民王先生半个月前曾骑着电动车进去逛了一圈。凭借一座没拆掉、现为建设指挥部的厂房,他大概辨认出了自己老家的位置,那里在建一座“看不出是什么”的建筑,但他知道,这是全球第六家、中国第二家、大陆第一家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将来会繁华热闹。
5 B+ M' B! @+ f! ^$ e) |  h* {7 F  心圆西苑小区距未来的上海迪士尼乐园仅两三公里,这几年价格不断增长,“楼亲亲”事发前房屋均价已经涨到每平方米2万元左右。一些业主预测,迪士尼开园后房价还会上涨。此外,小区周边有地铁、公交站,因此也吸引了在附近的张江工业园区、浦东机场等区域工作的租客。
& z" d1 p0 R+ v9 x& K) N, k" g  业主小范曾说起,朋友羡慕她所住小区的漂亮,“不像是动迁小区”。一位从动迁户那里买了房子的外地人说,选择这套房子是因为小区道路宽、楼布局合理、采光好、小区绿化好。而此次“出事”的17、18号楼,也被17号楼的几位业主认为“视野最好”。
' i6 o) _4 z. R& P; ^  退租
" D8 o  ~: [, C0 B/ t  唐先生家的三套房子全在17号楼,一套用于出租,每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 ( D+ x$ p& ^0 }! h2 \* N) p
  然而,令业主们满心欢喜的17、18号楼,如今变成了众人皆知的“楼亲亲”,连锁反应即刻出现。   r; _, u' [6 X! l. `" E
  得知消息的租户开始退租。11月24、25日,政府委托检测机构先后两次检测,并于25日晚发布了检测结果:楼体沉降和倾斜都在容许范围内,居民楼安全可住。“挤”在一起的是女儿墙外侧的装饰线脚,因设计建造时未留足减震伸缩缝,楼下裂缝是散土坡自然沉降所致,都不影响主体结构。
* ~0 K4 r) F, c* F2 ?  R. y  检测结果并未平息事态,退租现象不断。 8 u1 P0 A2 }2 |" c7 \, l+ \1 \
  肖女士是秦女士的邻居,与丈夫来沪多年,3个月前搬来心圆西苑租住,还特意简装了房子,买了家具。他们之前租的房子虽是精装修,可不是这儿坏就是那儿坏,俩人算了一笔账,租套便宜点的毛坯房,自己装修、买些家具,一年下来和租精装房的租金也差不多,最重要的是,屋里都是自己挑选的东西,不管在外面工作多累,回来能有家的感觉。 ' e7 L% ?7 e+ u2 g; X7 [2 o
  检测结果公布出来后,肖女士和丈夫犹犹豫豫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搬走。而在他们犹豫的短短几天里,业主唐先生的租户小童夫妇搬走了,同一栋楼的小孙也搬走了。小孙搬家后,花在路途上的时间增加了半小时,他说自己其实并不担心,但是远在江苏的妈妈听到“楼亲亲”的消息后“吓得睡不着觉”,坚持让他搬家。
  m) f# k9 k+ S: G$ }# j5 S  小孙是个工科男,梦想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上海的高房价让他和家人都倾向将来到南京等房价低些的城市工作。退租时,“二房东”将1000多元的押金退给了他200元,并遗憾地说:“小伙子你怎么这么担心呢,要相信科学。”
! s6 Y+ A' z/ A  Q* y' n: S  这位“二房东”也抱怨自己的不易,这房子他一租7年,以后能否再租出去还不清楚。他打电话向“大房东”抱怨,大房东也以同样的方式安慰他,房子没问题,要相信科学。 2 L; H. Q7 r+ w/ V" b2 q: `9 i
  心圆西苑原本是颇受租客欢迎的楼盘,周边有地铁、公交站,和张江工业园附近相比,房租也较便宜。
) X8 C0 S  G3 t  I0 b  根据业主登记情况初步统计,17号楼60户人家里,业主自住的一半左右。一些动迁户将不住的房子租了出去,在17、18号楼,还有人家出租两套或三套房子。业主唐先生家的三套房子全在17号楼,一套用于出租,每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他是做生意的,房租收入让他觉得生活有保障:“不管生意怎样,至少我还能靠房租生活。出去打工,工资也就这样了。”
. D8 Z  V/ r4 W' _( J% N& g  房租收入还关系着一些业主的未来规划。业主小闵家有两套房子用于出租,在同有关方面的沟通会现场,他表现得情绪激动,说房租是他儿子将来的“留学经费”来源。 ; d8 b3 Q) ~  ]( s9 \  I3 n
  房价 8 R0 F) i6 ]" R8 O! k
  房价的变动令业主焦虑,市场上的一些信息也不断敲击着业主们的神经。
, F1 {$ x0 _9 U0 G& j; T  在租客搬离的同时,“楼亲亲”也吓跑了不少潜在购房者,房价一直被看涨的小区成了“困难户”。 " K2 t* C8 H$ G3 i, \* t2 c
  虽然动迁房上市交易需一定年限,心圆西苑的房产证还没下来,但有需求者总能想到办法,虽然这有一定的风险。
8 }( j( ^" s4 b4 Q1 R  小范的一套房子原本准备出售,但事发后对方不再考虑。有次和小范聊天时,秦女士突然问了一句,“你不会怪我吧?”像是询问,又像是求证。 3 I9 C3 G8 M1 }+ g: f
  有次说到租客搬走,秦女士大哭起来。房价被看跌的情况,让最初并未考虑经济因素的秦女士感觉到压力,她一度很“纠结”,说不知道当时该不该说出来。
1 y' M3 b! Z1 z& C; {  R/ h1 H  在黄楼社区某市场经商的中年男店主曾是有意向的买家,交了定金之后,他去小区“考察”,正赶上小区内业主为“楼亲亲”惊慌,当即要回了定金。
0 c8 X' h* y% N3 e/ y8 j5 ^  中年男店主的老家距上海浦东仅有一个多小时车程,几年前他以均价每平方米1万元左右的价格在家乡买了房子,而当时浦东新区的某些房子价格也没贵太多,然而现在他想在浦东新区买套房子,房价上涨不说,还遭遇了限购,不够资格。而买动迁房,不仅价格合适,等到能办房产证时,他也有购房资格可以过户了。 5 C( `; N7 u; c8 C3 O
  房价的变动令业主焦虑,市场上的一些信息也不断敲击着业主们的神经。“63平方米40万元”,有业主看到了这条消息,“都这么低了,原来每平方米卖2万。”小范说,这么低的价格她肯定不会卖,不过她也发愁过,自己住也不放心,卖不出租不出,怎么办?
+ |* y. a; r9 B: G) Q  抢购
* d; [1 r/ U9 Q; o2 ~* k/ ?  房价之高让许多人无法企及,遇到这么便宜的房子,大家都想“捡漏”。
( S. _+ W8 v( @3 D" l4 ~! ]) j6 F  在房价下跌的同时,市场也给出了另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连锁反应——“抢购”。虽然“楼亲亲”,但低房价的诱惑难以抵挡。 3 W: m7 h' y6 b
  12月2日中午,一男两女冲进小刘所在的中介公司:“40万的房子还有吗?”他们看到“63平方米的房子售价40万元”的消息,急忙赶过来。 + d' H3 Q' {6 L. `
  房产中介小刘是位来上海不到1年的河南姑娘,事发时她刚搬进17号楼,住了一晚上就听说了这事,随后搬了出去。几天下来,她感觉楼“没问题”,又有些后悔。 5 S% i% P0 k. h" o, ]
  小刘说,几天前来问“便宜房”的人更多,搞得他们都没时间做其他工作,“只剩站在门口解释了”。那几天人数之多让小刘不堪其扰,不过她也表示理解,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房价之高让许多人无法企及,遇到这么便宜的房子,大家都想“捡漏”。虽然小区房价被看低,但至少在他们店里,还没有业主要低价销售。 - K# Y$ f) w! v
  凭她的经验观察,来咨询的客户当中投资客居多,也有拉着十一、二岁的孩子进来的,除了问房子,还问周边的学校情况,似乎是在选购自住的学区房。 $ X# H# ^% T9 W) }& W
  这些购买者的逻辑也很奇怪。比如一位阿姨说“楼房没事”,过几年等大家忘记了,该卖的卖,该租的租,但是相同价位的话,她又表示“不考虑”这里。
0 Z. @3 g$ z4 d8 y4 Q- i. e1 o  小刘在心圆西苑居住时,上下班来往会经过“打击群租”、“还业主安宁”的横幅,17号楼还曾有间群租房被取缔。现在是租售淡季,小刘的收入也不太好,准备再坚持一个月就回老家,可“楼亲亲”事件发生后几天,突然又忙起来。 3 _+ ^4 {( C* G6 f/ v- `
  有的客户还直接去了小区。秦女士在楼下看到过一对老夫妇在问房子的事,就领着他们上去看了看自己的房子,“要是价格合适,我就想卖了。”但是,她感觉他们是来“捣浆煳”的,“他们第二句话就问,这个房子会不会倒塌。我说,政府说现在不会倒,以后什么情况不知道。” 2 T  F8 d9 _0 X! \( S+ \
  秦女士把有人要买房的消息发到业主群里,有业主说,你可不能把房子卖了撤退啊,你是我们大家的主心骨。 ; X/ A7 x% u; n$ p$ k% _. ?
  谨慎 7 [" n" }5 K- K& a/ y- t' l
  他说自己工作还不错,不想“芝麻西瓜一起丢了”。 ) _% K( n" |( f4 n
  涉及到房子问题,业主们极为谨慎,既希望尽快解决问题,又担心问题解决得不彻底,心态很难保持淡定。 * |2 K4 G$ c8 r* j/ S# Z
  谨慎的一个表现是高度质疑。显示为安全的检测结果引发了业主的强烈反弹,但大家也找不到证据去质疑这个检测结果,不过墙上的裂缝还是让他们觉得不够安全。而一些“蛛丝马迹”则强化了业主的不信任情绪,比如,相关检测单位在晚上还加班加点进行监测的举动,被质疑“为何白天不检测”;又比如,起初来小区的检测人员没有携带证件,被业主质疑身份和资质,检测设备也被搬到了物业办公室。
, G/ m9 v8 T) S+ p  另一种谨慎的表现是“不出头”。 + i# C9 t' c3 v& y3 G$ [& ~) t3 b3 W
  秦女士曾接到亲友的电话,让她别出头。“如果不是我第一个说出来,我可能也会跟在大伙儿后面。”秦女士说,眼下情况让她觉得自己没法后退,心里也总是纠结。如果事情未了,她甚至觉得自己没法像别人一样正常上班,用“业余”时间处理这个事情。
6 R) P) i% _& f. b* f  另一位业主代表,在接到了亲友“枪打出头鸟”的善意提醒后,不想刻意参与这件事了,但他也没有退出,而是让一位家人出面。他说自己工作还不错,不想“芝麻西瓜一起丢了”。
' L5 ]( B# G2 ]; t' H" G6 R+ F  12月2日下午,秦女士接到了社区通知,业主同相关部门的沟通时间确定了。之前业主们提出派10名代表过去,相关部门也予以认可。不过,这10名代表由谁担任呢?3日晚上,17、18号楼的数十位业主到居委会开会,最后有10名业主自愿签名,秦女士是其中之一。几位业主事后转述,开会期间发生了一点点不愉快,当时有业主推脱不想去,又希望别人代表自己去表达诉求,因而引起其他一些业主的不满。
8 m) t6 L( A$ Y0 `# P. {+ y  共识
. v1 S; s- X( t; X) D9 ?% X* k  一切乐观判断的前提是,居民们能够达成共识,并且大楼真的没事……
8 I  f. M3 W. k  12月4日下午,10名代表按照约定到信访办同建设单位代表、消防部门、建交委等多个部门进行了沟通。在居民仍对安全有疑虑的情况下,建交委委托的专业检测机构还将进行10天一次、为期3个月的加密检测,之后根据情况加大检测间隔时间。
% U7 s& ~1 U3 V2 C7 }  建交委负责人潘平对这次沟通会评价不错,他感觉居民代表的沟通方式已经很理性,提交的相关问题也都一一做了解答。对于居民代表之前提出的诉求,包括回填土密度检测报告等,有关方面也提供了相应的材料。
2 |, ~* s5 G0 v2 k7 |% o  “回答的主要是我们提出的问题,”秦女士说,有些是比较专业的,她主要是听着。 6 K9 u! y6 U5 s: Q1 F
  对方也表示,要将挤在一起的女儿墙外部装饰线条切割开,这也是业主二十多条诉求中的一条。但是,工作人员5日前去切割时,有居民反对。 & m: a$ e" |) r; J$ Q: {% R& U9 A& u
  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事关房子,居民的意见很难统一。 $ E( j9 Z6 z3 B; Q8 [. ^- ]& w
  一位业主考虑到了经济损失,如果政府说安全,租客们也都相信,那他同意把女儿墙切割开。而另外一位自住两套、出租一套的居民则坚持质疑楼体的安全性,认为“没法住”。
: Q) O1 D' M# M! ~  有的业主明确地向北京青年报记者表示,业主代表们没有代表全部居民的想法。还有人认为秦女士的做法“没腔调”,怀疑她是收钱了才平息下来。
+ |2 ~# t( q; M8 ~- I  秦女士的意见是,如果切割开再检测没有问题,那是最好不过;如果切割开之后还是有问题,那就再研究下一步怎么办。不过她强调,这“只代表自己”。   R4 J6 q0 j" b/ _" D
  从昨天开始,社区、开发商等组成的工作组,就是否同意切割女儿墙问题,开始逐户征询17、18号楼业主的意见。
6 Q0 j  l  n" \$ H# }! i  秦女士与一位据称在建筑行业工作多年的邻居进行了交流,对方的看法和秦女士之前听到的专家解释一样,是“切开更好”。这位邻居此前并未与秦女士等业主代表接触过,他相信检测机构对于沉降率的检测,认为“楼肯定倒不了”,可女儿墙外装饰线条接触在一起,也无法让他相信没一点问题。
( _  ^" W& a! }  开发商代表此前受访时曾承认,女儿墙之间没有预留足够的空隙,导致楼房在自然沉降时出现挤在一起的现象。 ) }) h1 c) Z! q8 d' m' Z* g
  因为最先发现并说出去,有业主言辞之间对秦女士表示过不满,这让她一度很委屈和焦急。在经过了一段时间情绪低落之后,昨天她和北青报记者通话时声音轻快。秦女士提到此前她曾经帮邻居及时扑灭火苗从而使大楼“避免了一场火灾”。这一次,她乐观地表示,她和爱人“第二次拯救了大楼”。
/ A; g' H, L; ^$ [* _  然而,一切乐观判断的前提是,居民们能够达成共识,并且大楼真的没事。而这也只是整个“楼亲亲生态圈”找回平衡的第一步。
3 @" s3 F0 Q' D: J4 y, o) T* M
1 h! \0 |5 h. X' o
4 Q& d1 `- i4 W





欢迎光临 www.MontrealChinese.com蒙特利尔华人网 蒙城华人网 蒙特利尔留学生论坛 蒙特利尔中文网 蒙城中文网 (http://www.montrealchines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