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d! [1 n. ~& O+ B2 ~; Q 2013年12月全国住宅销售面积来看,全国商品住宅均价6237元。2013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8896元,城镇农民月工资收入为2609元。假定农民工家庭全部转移入城镇,按照4人每户购房,城镇农民工假定每户二人工作,供养一老一小,不吃不喝17.53年才能购一套房子。如果城里居民家庭是两口子,要买一套房子,要接近10年。也就是说大部分进城农民买不起城市的住宅,他们没有公积金,住房贷款也很麻烦,也没有什么抵押资产。再一个看病这些要比城里人贵,没有社保,还有孩子上学方面。从这些综合考虑农民几乎在城里买不起住宅。 8 S2 k9 Q. d5 u) w N( P. I7 |4 t+ U4 p* ^8 V, C0 y 城市化率到底会达到多少?我们现在不是期望于城市化推动经济增长吗?那么农民都买不起房子,进来打个工,中老年就回农村了。我们现在城市化的结果是一批又一批的农民工,在青壮年到城镇中务工,中老年时不得不回到农村,所谓几亿农民人口城市化将带来巨额的住宅刚性需求,可能不太现实。我估计这是一个泡沫,从现在这个购买力,现有这个土地政策,房价等等来看基本上是一个乌托邦,最终会化成泡影。 6 d& k1 `( c |! g( C2 L; X% S% O# k
现在老一代的农民工,钱存起来主要是为了孩子到城里上学,除了自己基本生活费用以外,一个家里看看能不能把房子收拾收拾,剩下的就是自己子女到大学和中学、高中的上学支出,实际这个消费没有在农村,实际转移到城市了。 # w. H; s. Q" \0 ?" ?" i& t0 k3 A5 g) L4 W* L. W
老年农民积蓄已经不多,甚至可能是负债,在农村中老年人体力衰竭,收入相当微薄,而政府的保障水平又很低,其消费水平要远远低于城镇中的老年人。* {" i9 e: P' k% m# u# K9 t% w* Q
8 z" e% w6 m5 W9 U 中国农民工原来叫年度之间流动,现在变成了青年到老年的循环流动,青年从农村跑出来了,老年不得不又跑回到自己的村子和住宅,享受不了城市的文明,因为这一块的塌陷非常大的,比如城里的老年人消费额是100的话,我估计农村这些老年人消费额也就相当于城里老年人的20%或者30%。就是说本来这些人应该到城里100%消费,现在老了要回农村去,回去没有那么多收入,最后他的消费只是城里老年人的1/5,1/4,顶多1/3,消费额是一个巨大塌陷区,在未来的农村有几亿人口的塌陷区。增长的陷阱就是说一个是人口增长引起他消费的下降,再一个老年又回农村导致消费的塌陷。2 H/ y% a0 t: \% ^1 n! I" r
; i: @' l( ^0 _- n, M Q$ R0 | i, t
我正在做一些模型,数据的验证正在做,做一篇学术论文发表,但是我觉得我应当把我的一些思路今天讲出来,我觉得我这个图是最关键的,塌陷机理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 T/ o; \5 T
) M$ l& @% d7 b
人口增长和流动的自己的自动调节的机制,但是,我们又加了政府强力干预。 ' z7 |; }' i9 X( q + y& Z4 D8 s3 W6 \+ r7 q \! X 一是对人口的增长和年龄结构发生的作用,与韩国、中国台湾相比急剧下降。我们现在很多老年人在城市里,现在这些老年人在农村里,他永远回不到城市了,老死乡村,至多在镇上,县城里,形成了老年巨额人口的回流和塌陷。/ }3 X# w7 y. y; s0 U, ~
- e' l* e, x, c 二是对人口的城乡流动进行了管制,先是无法顺利进来,后是土地制度和土地财政导致的收入低下和高房价,使其没有能力进来。农民的手里没有多少钱,没有买房的能力,没有创业的能力。但是政府把这个地又搞成这样高的价格,最后他根本买不起。至多有的农民,到建制镇,或者县城买房。这就这样的农民工人口,比例可能也不高,在20%左右。4 Z8 G! B) a8 I% T
+ c/ H- A' C9 n3 ?7 ` 青年出来,中老年回去,年度的钟摆式流动,成了青年到老年在城乡之间的钟摆式流动。留守儿童到20岁左右全跑出来,到50岁、60岁没有房子大部分又得回去,这是中国特有的城市化。像印度、拉美是贫民窟的城市化。韩国和日本、中国台湾平均分配了土地,农民有比较好的收入,它可以做买卖,办个小餐馆、小加工厂、小酒店,有收入以后他到城里可以买房子,或者他的地卖了以后足够买房子。我们的农民现在买不起房子,土地财产权制度、征地制度、卖地制度、土地财政、高房价等等使农民根本买不起房子,至多有一小部分买镇上的房子。: b4 A/ E, W4 \/ q4 U% G- j6 X; O# y% ?
8 j) E4 W9 {, {; m
经济学上的一个政策含义是什么呢?就是第一阶段,人口的增长率从高生育率和高死亡率,转到高生育率、低死亡率;第二阶段,人口高增长率或者叫人口爆炸;第三阶段,从工业化、城镇化自然过渡到低生育率,低人口增长率,低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有内在的调节机制,就是人口的抚养成本以及职场的竞争等等这些机制来调节。你想生5个孩子,养不起了,最后一想,一核算,养两个吧,有的也不结婚了,或者是30岁才生孩子,加上现在的环境污染,有许多想生都生不出来的人群。自然规律是非常厉害的,如果发展过程中政府强加了一个强制措施使它下滑,它在高增长阶段下滑速度非常厉害。我觉得这个就是解释了为什么,林毅夫也奇怪,常住人口才50%多,真正的城市化才30%多,根本就没有象台湾和韩国达到80%,怎么高增长就结束了?而且刘世锦那个说法,如果按照韩国、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城市化比较,说法也是讲不通的,但是经济高速增长它比台湾和韩国短了10到14年,但是真的就提前结束了。 6 Z s p# g z! Z; Z3 y8 z' |4 Y% G" P
城里的人可能买了两三套房子,但农民没进来,我觉得就是这个原因,现在农民能进来吗?大部分还是进不来。现有土地政策,房价政策,户籍政策,社保政策,主要是房子和户籍政策。想让农民买房,首先要保证他有钱,第二要保证他可以随便买房子,其他象孩子教育之类的以后再说,但是这两个门槛他进不来,哪里来的工业化?我觉得中断主要是发生在这儿。为什么李嘉诚撤退了,现在房子过剩了。我觉得现在有一些媒体说,房屋信贷政策放宽后,销量会爆发式增长,房价还会上升,我认为是不靠谱。巨额的过剩数字,农民买不起房的数字在那儿摆着呢,怎么能够涨起来呢?还得收房产税,怎么可以涨起来呢?& q9 q( k0 N( \* C4 c3 Z
; a8 M9 I' L% ~, q. W 比如外国人如果炒中国的房子可以涨起来,李嘉诚这种人都撤退了,肯定是算过。我希望把今天的这个数字能够发表出来。我今天第一次把这个观点说出来,我觉得这是非常重大的一个事儿。 9 v( o$ o% a" c6 D: w6 q" Z# m4 r* k & u3 }' M! |6 Z( @ 我这个研究的政策含义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说人口增长和流动过去非得要管的这种政策已经造成经济增长的下行,目前已经回天无力了。这是一种灾难。就是说现在即使告诉所有的人——你们随便生吧,计划生育不搞了。第一生不生,这是一个问题;第二能不能生出来;第三即使生了,眼前只是增加奶粉、妇幼医院这些需求,其他需求没有。等他工作是20岁了,20年这个劳动力供给启动,劳动力年轻化得20到40年以后,劳动力供给推动经济发展。即使明天全部放开也得20年以后,想要劳动力推动经济增长20年以后才能发生作用。等他开始买房子,还得最少35到45年以后。 # L5 f% ^+ e! _: J1 C& N* I( y5 R2 k5 X 8 z: s9 A: I4 [; ?, } 我建立了一些模型,包括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包括人口流动结构与经济增长的。有一个博士生,正在填数据进行计算。如果这个验证确实是对的,因人口多和不让人口迁移实行的人口管制,导致的经济增长下行这一因果趋势已经回天无力了。还想用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速度,我分析了一遍,结论是作用已经不大了,我很悲观。这是一个已经无法改变的结果。 4 }2 i/ A5 E- N ~$ F, S' q( O5 e* }- o' \* Q
第二是在中国,我觉得我们这么些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包括我在内,几十年前没有给中央一个正确的政策研究,数据的模拟,特别把人口下行对经济有什么影响这类的问题讲清楚。我们这些人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和失职。计划生育是1970年开始,1982年进入宪法,1992年人口生育率降到了非常低但还实行计划生育法。而对人口流动的管制,至今,还没有彻底的放开。说明我们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在工作上对整个民族都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当时想平衡人口、就业、资源、生态环境等关系,没有考虑到未来的人口增长自动下降规律,没有考虑到农村会发生如此大的消费塌陷,所以我们走错了路。 % A1 `. }) S8 s! m/ H" ^# c + u9 ^8 ]5 p O, i" Z" | 研究这一内在问题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呢?告诉现在发展中国家一定不能再重蹈中国这种错误,否则会遭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报复。. G2 I3 X% o M: ]
# L- ~: P7 X2 y 怎么补救这个失误呢?. _3 Q0 ^: {: M+ k1 ^9 E+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