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r$ [. Y) t2 M% ~ p 如今,官兵们泡在海水中守卫南沙主权的身影已成为历史。随着各种高新装备相继列装南沙,守礁官兵足不出户,礁盘周边海空情况便能一览无余。* o1 f! Z1 ]4 U5 J
" X# S4 l# M: D! D
谈起近年来南沙装备的更新换代,永暑礁守备队四级军士长、枪炮班长常青感慨万千。( x' W. Y% P! ~
8 k+ C" @' p0 z- H7 ]6 H. k 1997年12月,还是新兵的他第一次去南沙守礁,晚上班长带他站岗时,除了带的武器外,手中就一个手电筒。茫茫大海,漆黑一片,礁盘周边的海空情况全凭目力观测。担惊受怕不说,要是碰上刮风下雨天,一班岗下来,常常淋得全身湿透。 - e# j1 K7 ?; `$ l$ x `; ]8 j' O5 B7 S7 q) g' G
如今,各种现代化的监控装备相继落户南沙礁盘,南沙站岗值勤迈入信息化时代。宽敞舒适的值班室里,官兵们通过监控系统屏幕,就能将礁盘周边的海空情况了如指掌。即使是漆黑的夜晚,通过先进设备也可使礁堡四周的景象一目了然。当发现不明海上目标时,官兵们也能准确测出目标方位和距离,大大提高了战备执勤效率。4 N b+ Z; [+ A$ H$ A
$ ~ q A$ c. n, [1 w8 g
这些年来,守礁官兵总是惊喜不断。气象工程师刘元兵现在的工作变得可轻松了,负责气象数据收集的他,如今依托礁上自动气象监测站,不用出门,就可以掌握到精确的风向、湿度、气温等气象数据。它还可直接通过卫星,将自动生成的数据传送至后方。 2 @5 x5 o H N - {4 d' D) e( R2 G% d( e* G( r 这是几年前根本无法想象的事。那时,不论刮风下雨,刘元兵每天都得手持风向标爬到楼顶,在风雨中测取数据。遇到台风天,还得请战友帮忙把身体与固定物绑在一起,再慢慢爬上楼顶,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任务。 ) I }7 o- I- g$ b2 Q- _0 H/ S( U8 k; A: r/ L; }
第一代南沙守礁人——专业标分队工程师罗青松对南沙岛礁上装备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深有感触。% R4 Y. O5 m, ~; f/ }7 ]
5 p/ p5 q/ u" k }* L G. p* |
过去,罗青松和战友每隔几个月,就必须对每一盏航标灯进行检查,为航标灯更换电池。遇上大风浪,巡查航标灯几乎就变成一次生死游。 1 ~5 s1 C6 d* S( ^ D# ~$ {# K+ x$ [/ H
如今,南沙所有航标灯不仅用上了太阳能LED灯,而且全部实现了智能化。通过卫星实施全时监控,在后方大陆终端,就能随时看到前方航标灯的状态,还能实现远程遥控开关。& m6 [% ]4 o; I) m- s% `
/ |' P5 w Y! m( F( q# {7 }) e
永暑专业队雷达分队分队长张琪在南沙守备部队工作了17个年头,他目睹了雷达装备的变迁:从最初的半自动化到现在的全自动智能化,从最初的故障百出到现在的智能修复。如今,南沙的“千里眼”看得更远、更准了。 u" ^! O. \% A$ ]0 T
; n, R* _9 c( p9 F/ M 地方大学生干部、通信参谋杨昊宇谈起南沙通信装备的变化,更是满脸自豪:短短5年来,南沙通信装备有了质的改变,南沙和大陆之间联系得更加紧密,南沙岛礁已彻底告别了“信息孤礁”的历史。! Y, E f- ]7 y" P: F
' y J. o% e: u2 y. b: h% ^ 南沙守备部队有个学术论坛,干部、士官守礁3个月每人至少要交一篇论文。守礁官兵用文章交流、争论、思索,也抒发着自己对南沙的梦想。 & M2 [2 {, b* x6 r. r( V* B' \& ^5 z 5 L I" r5 P' \( ?! S; ~3 U+ n “我们愿作开发南沙的拓荒牛!”华阳礁礁长张卫说,“我们所有吃的、穿的、用的,全靠大陆用船运过来,国家每年为此就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们盼望南沙82.3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能够尽快为祖国和人民造福。”' X. H- {5 ~% _0 z6 c